大皖新聞訊 7月14日,大皖新聞記者從安徽省委宣傳部“人才興皖工程”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2022年底全省人才總量達1170多萬,五年凈增410萬,區域創新能力升至全國第7,呈現出良好的人才發展態勢。
讓安徽成為人才的福地
據介紹,當前我省人才戰略地位更加凸顯。省委始終把人才發展作為“一把手”工程, 先后出臺國家實驗室專項人才支持政策“18條”,制定科學中心人才“10條”,高標準打造19.2平方公里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引領帶動全省人才平臺能級提升,集聚信息、能源、環境、健康等領域人才1.7萬余人。
在人才政策方面,推動人才政策從1.0到3.0迭代升級,實現從高層次人才到基礎人才全覆蓋。各地結合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制定實施人才政策。人才隊伍建設上,統籌實施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金融等各領域系列重點人才工程,加速推進“技工強省”建設,實施“百萬大學生”興皖行動,人才資源總量不斷壯大的同時,結構逐步改善。安徽還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建立長三角干部人才交流合作機制,牽頭舉辦長三角一體化人才論壇等活動,與浙江大學等10余所高校簽訂人才交流合作協議。
“大力實施人才興皖工程,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人才發展和創新高地,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人才發展的總定位、總牽引、總抓手?!卑不帐∥M織部副部長蔣曦表示,要在鍛造一流人才隊伍上走在前列,要在打造一流人才平臺上走在前列,要在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上走在前列,要在營造一流人才生態上走在前列,真正讓安徽成為養人的天地、創新的高地和人才的福地。
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
安徽具有戰略科技力量集群化的獨特優勢,首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個國家實驗室落地我省,布局推進12個大科學裝置,擁有216家“國字號”創新平臺。
我省堅持把服務保障國家戰略人才需求作為重大任務予以傾力支持。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圍繞未來一個時期科技攻關任務和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匯聚“高精尖缺”人才。圍繞量子信息、聚變能源等前沿領域,建立健全從頂尖人才到高技能人才按圖索驥、定向招引機制。依托省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培養集聚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
加快打造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平臺體系,建好用好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和科學中心五大研究院等,積極爭創新的國家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中心等,為國家戰略實施提供安徽力量。
堅持自主培養這一人才來源主渠道,把工作重心放在自主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上,不斷壯大站在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自主創新、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高層次人才隊伍。深入實施江淮戰略帥才項目,發現和培養一批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
強化重點產業人才隊伍供給
聚焦加快推進安徽高質量發展,強化重點產業人才隊伍供給,加大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人才支持保障。
突出首位產業和新興產業人才供給。編制產業發展緊缺人才開發目錄,完善重點產業人才引育機制。圍繞打造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產業,定期發布需求清單,精準育才引智;突出工程技術人才供給。大力培養選拔卓越工程師,布局建設一批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在職稱評審上予以政策傾斜;提高新工科建設質量,培育發展一批新興工科專業、融合升級一批傳統工科專業、布局建設一批新興交叉學科專業。
深入實施高校大學生留皖、萬名博士后聚江淮行動,廣泛開展“人才安徽行”“招才引智高校行”系列活動。突出技能型人才供給。探索高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技工教育改革,打造一支技術精湛的“江淮工匠”隊伍。
構建“養人”生態營造良好環境
我省還積極構建“養人”生態,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充分釋放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堅持以科研成就和實際貢獻為依據,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對體制內外人才一視同仁。
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賦予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放手讓他們潛心科研、安心創造。賦予用人主體編制使用、職稱評聘、經費預算等自主權,真正讓用人主體“做主”,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我省還設立“伯樂獎”,完善“單位出榜、中介揭榜、政府獎補”工作機制,對成效突出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或發揮突出作用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推出人才投、貸、擔、險等產品,為人才創業提供全周期服務。完善省、市各級“一站式”人才服務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方式,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解決人才落戶安居、醫療保健、子女教育、配偶就業等方面的現實問題,構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務體系,推進國際人才社區等建設,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