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西溪南村綿延4公里的楓楊林濕地,青綠漲滿、知了啁啾,與枕河人家倒映水天之中,演繹著“綠野仙蹤”的獨特韻味。
風景如畫的西溪南村吸引了一撥撥慕名而來的“徽創客”。他們修民宿、建藝術館、開咖啡屋,用創意與理想,讓這里承載著人們對“詩與遠方”的向往。
山水動人
過路客成為“新村民”
“上午剛送走一批銅陵中學生研學團,下午要來的是濟南的寫生團隊?!痹谖飨仙鷳B營地,申海文正在對接材料、檢查教具,為下午的“國寶實景搭建”研學課程做最后的準備。
申海文是西溪南生態營地的負責人,也是定居西溪南村的“新村民”。2019年,他因工作安排來到西溪南村暫住并選擇留下,一直到現在。
干凈的街道、原生態的環境、可口的家常菜、悠久的歷史文化,讓申海文深深愛上了西溪南,并組建了自己的小團隊,對接旅行社專注研學市場。
“我太喜歡這里了,希望把這里最好的、最原生態的美帶給更多的學生,讓他們看到徽州的魅力,在心里種下一顆‘徽州’的種子?!鄙旰N母鶕飨系拇迓涮厣?,設計了采茶騎行、古村尋寶、非遺技藝、自然探索、古建搭建等諸多特色課程和體驗項目,還開發了村里文物國保單位“老屋閣”的文創模型,讓學生們沉浸式體驗徽州山水人文的魅力。如今,由他主導設計的“西溪南必玩9件事”等已成為當地最熱的打卡線路。
像申海文這樣落戶西溪南的各類創意創業人才有近百人,建成精品民宿70家,吸納村民近500人就業。
“詩與遠方”
浪漫融入田園生活
清晨,背上簡單的畫架,隨著自己的心意在附近游走,興之所至,停下腳步,支起畫架、調好顏料,一筆筆記錄下眼前的美景。
“這樣的生活,就是我眼中的‘詩與遠方’?!崩钣曷嬖V記者。
豐樂河畔,穿過古老光滑的街巷,踏進滿園綠夏的院子,眼前的假山、亭閣、魚池,還有午后打盹的小貓咪,仿佛讓時光靜止下來。這里便是李雨蔓在西溪南村創辦的“蔓園見山”民宿。
“蔓園見山”原本是一處廢棄的明代古院落。5年前,事業有成的她選擇落戶西溪南,對院內4棟古宅建筑及周邊園林建筑進行修繕和恢復。
“對我來說,蔓園不只是民宿,更是我的家?!崩钣曷嬖V記者,民宿改造過程中,她十分注意保護性開發,在原址上大量運用傳統工藝及現代技術,將院內多處建筑進行完美呈現,再現明清時期民居的典雅莊重、工藝精美的徽派建筑風采。
無人駕駛飛機、森林音樂會、創意市集;民宿、咖啡屋、研學社……如今,眾多的“徽創客”,不僅給西溪南帶來了發展的新活力,更帶來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村民將民宿當成“樣板房”,學習如何進行空間布局、軟裝設計、色彩搭配,還學起了插花、泡咖啡、做甜品,“詩與遠方”真真切切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詩畫上墻
古村落變身“藝術館”
把傳統的國畫書法從紙上“搬”到墻上,會是怎樣的一種景象?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東紅村莘墟村民組房前屋后的院墻上寫滿了“答案”。
這個離西溪南古村落只有4分鐘車程的小村莊,因為一幅幅詩情畫意的墻繪,被人稱作是“沒有屋頂的鄉村藝術館”。從默默無聞的小山村,到游人慕名打卡的“微景區”,這背后離不開“徽創客”汪慶譽的努力。
汪慶譽在莘墟出生長大,先后在北京、廣東等地從事書畫創作工作。村里打造“詩畫莘墟”,他回到家鄉投身美麗鄉村建設。
2021年9月,汪慶譽牽頭組織當地及周邊百名畫家、書法家來到莘墟,在村民庭院外墻上創作260多幅有關莘墟村古代人文物景、新時代村容村貌、田園風光等作品,再現豐樂河兩岸500年前的繁華盛景。
文化墻繪讓莘墟村點上出彩、線上成景,村民閑暇時便會圍著村里的院墻轉悠,欣賞傳統國畫里的大美山水,傳頌墻繪上尊老愛幼的美德。
漸漸地,亂丟亂扔垃圾的現象沒有了,亂堆亂放的雜物不見了,房前屋后都種上了花花草草……
今年暑期,莘墟村民活動中心又“上新”了,汪慶譽聯合當地書協給孩子們開設了免費書畫興趣班。
“莘墟自古崇文重教,培育出了很多人才,希望盡我所能,給孩子帶來書畫啟蒙?!蓖魬c譽說。
(黃山日報記者 朱西敏 本報記者 吳江海)